< 上一个 | 内容 | 下一个 >

结语与展望


1.AI 艺术赋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AI 的初步构想至今,人工智能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

2019 年后,AI 大模型的泛化求解能力迎来了巨大飞跃,使得大模型

+小模型的结构成为AI 产业的核心技术路径,进一步推动了 AI 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数字艺术作为一个广受认可的独立审美领域,在 AI的崭新技术浪潮下有着更为广阔的展望。尤其是在我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方针,标明了AI 与数字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现状显示,虽然 AI 技术的研究为数字艺术提供了坚实基础,但AI 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研究还在初级阶段。国际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虽然探讨了 AI 在艺术领域的伦理、权属以及审美问题,但还缺乏完整的战略性视角。同时,数字艺术的主观性使得它难以构建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着重研究的方向。

开源技术社区在AI 与数字艺术结合方面有所贡献,但内容方向和评价标准缺失成了一个突出问题。未来,结合艺术学来构建AI 时代的评价体系,将为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更为明确的引导。跨界合作已经在多个领域证明了其价值。尤其在AI 与艺术的结合中,我们需要更加广泛地考虑文化、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融。例如,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引入AI 技术,同时,技术研究者可以根据艺术家的需求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文化价值创新也是这种跨界合作中的核心概念。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AI 技术捕捉、理解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通过AI 技术深入挖掘古代文献、音乐、艺术作品中的精髓,并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创作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此外,对于文化和艺术机构来说,AI 技术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


窗口,通过它们可以向公众传递文化遗产和艺术价值。例如,博物馆可以利用AI 技术进行数字化展览、虚拟导览,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参观者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2.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的探索

AI 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更新模型的设计与应用,以确保模型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精准创作。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千年沉淀下来的,它涉及的表达、情感、意境等要求AI 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在此背景下,AI 不仅要做到工具化使用,还要深度地融入中华文化的内核。随着AI 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方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以往,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教育、口口相传和实践的方式,但在未来,AI 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使得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得到扩散和继承。例如,AI可以帮助将传统的民间故事、习俗和技艺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从而让更多的人得以接触和学习。

此外,AI 也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AI 可以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各种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合和共存。例如,AI 可以帮助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其他国家,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国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AI 在文化战略中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帮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将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生活。

3.新思路和新方法

AI 应用于艺术创作,亦能推动对 AI 算法的改进研究。通过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算法的表现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逼迫人们不断反思AI 算法的极限、原理以及它的未来发展。AI 大模型的应用将促进艺术家和科技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数字化创作的


可能性。艺术创作不仅能够拓展 AI 应用场景,还能为 AI 算法的改进提供实验数据和实践基础。跨界合作能同时推动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与艺术的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因此,与AI 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的重要方向,这也是研究 AI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应当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和文理贯通,将文化发展和AI 统一在人文精神框架下,注重科技发展对人的精神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进行反思,并持批判性思考。同时强调艺术思维对科技创新的激发,将横向、发散、逆向等创造性思维融入科学思考,以艺术探索的能量激发双向创新。在艺术学内重视AI 技术发展史,通过了解技术史、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以适应和推进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文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活力。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与之同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如何结合现代技术,保持传统的魅力,同时又进行创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AI 大模型技术的引入显得尤为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艺术与AI 大模型的结合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呈现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机会。

近年来,AI 在数字艺术领域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艺术家们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到现在AI 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这都展示了技术对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创作,也涉及文化内容的传播和消费方式,使之更为智能和个性化。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技术与文化的和谐融合,使 AI真正服务于文化创新和传承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书法、山水画、皮影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面临着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危机。AI


技术可以为这些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大量文化资料的分析和学习,AI 不仅可以协助艺术家在创作上找到新的灵感,还能通过个性化推荐、智能教学等方式,使更多的人接触并欣赏到这些艺术作品,进而推动全民美育。AI 赋能传统文化的核心关键点和优势在于其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处理能力。这使得AI 可以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为创作者和教育者提供智能化的工具和推荐,使艺术与文化更加生动、互动且易于传播。这种技术介入不仅可以刷新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其参与度和接受度,而且能够个性化地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和学习需求,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全民美育的普及和深化。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赖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构建一个以大模型为核心的知识库显得至关重要。这样的知识库可以为大模型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确保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大模型真正理解了这些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它才能在新时代的艺术生态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技术研究者与文化艺术从业者之间的桥梁,确保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此外,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利用AI 技术整合和展示中华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这一软实力,还为AI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挑战。

此外,为了确保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结合,我们还需要对大模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意味着,在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应当注重与艺术创作者的紧密合作,确保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艺术创作,而不是简单地替代它。为了在新时代的艺术生态下应用和发展,我们必须强调建设以AI 大模型为代表的知识库,并将其应用于如书法、山水画、皮影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结合,不仅能够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AI 辅助工具,帮助他们高效地创作,还能确保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借助人工智能,创作者可以超越了世界各国间的文明隔阂,


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正确引导并利用这些技术,使其真正服务于民众,为社会带来持久、广泛的福祉。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推进与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学术前沿相呼应的美术学、设计学等学科内涵建设,致力于全面更新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育人,并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作领域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中国美术创作和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