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个 | 内容 | 下一个 >

5.1 情感共情概述

情感共情是指生物体能够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56],情感共情能触发个体产生相应的利他行为,如安抚、援助、解救等,是维系人类以及其他物种和谐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对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感共情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核心,也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支柱之一。情感共情是跨物种的,对物种的生存模式有重大影响,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实现机器人与人之间,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共情,将有助于人机之间更顺畅的互动和更紧密的联系,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情感机器人领域,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不同模式(如视觉、语音或生理信号)进行情感识别,尝试赋予机器人共情能力。Tapus Mataric 2007 年提出了一个共情模型用于社会辅助机器人技术,能够识别和解释他人的情绪状态,处理和表达情绪,以及交流观点等[57]Hegel 及其同事在 2006 年对拟人机器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该机器人通过语音语调识别用户的情绪状态,然后使用相应的面部表情反映推断的状态[58]。人机交互结果表明,机器人的反应在社交场合和时间上都是适当的。Riek 等人 2010 年设计了一个黑猩猩头部形状的机器人模仿用户的嘴和头的运动[59]。最近,为了研究人-机器人互动中的共情,能够与儿童下棋的 ICAT 机器人通过传达受孩子情感状态和游戏状态影响的面部表情,提供共情反馈并表现出安抚、鼓励、支持等行[60]

此外,还有一些受大脑神经机制启发的情感共情计算模型的研究。 Watanabe 等建立了一个虚拟机器人沟通模型[61],利用镜像神经机制, 机器人可以建立起内部情绪状态与看护者面部表情之间的关系,然后 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表情来回应对方的情绪。Woo 等人利用脉冲神经网

络实现了情感共情过程[62],但仅仅是在算法工具上类脑,未涉及情感共情的其他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