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个 | 内容 | 下一个 >

3.7.3 数字人在 AI 艺术中的作用

数字人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和情感表达的可能性。艺术家可以将数字人视为创意的起点,将其纳入艺术品的主题或元素,从而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作品。这种情况数字人作为艺术家作品中的虚拟角色而存在。艺术家陆揚的《子宫战士》和《DOKU》都把数字人的形象设计作为表现作品内核的重要环节。其次,数字人与 AI 技术的结合使自动化创作成


为现实。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生成以数字人为基础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既展示了机器创作的潜力又将艺术创作推向了全新的领域。而且,数字人的虚拟性质也为艺术家带来了表现多样性的机会。他们可以轻松地调整数字人的外貌、动作和环境,实验不同的视觉和情感效果,拓展了艺术的创作可能性。Yona是由伊朗作曲家Ash Koosha 最初于 2016 年创作的 AI 创作型歌手,随后与数字创作者Isabella Winthrop 合作制作出其虚拟形象,于 2018年亮相。在 Dazed 杂志采访中作者Ash Koosha 表示 Yona 的引擎由一系列生成软件组成,这些软件通过复杂的过程生成句子、旋律和歌曲。它可以与人类合作表演,呈现类似于我们人类偶像的表演。


image

3-20、图 3-21 Yona.Ash Koosha.2018.144


144 https://www.isntitodd.net/news/isnt-it-odd-signs-ash-koosha-yona


此外,数字人可用于创建交互性艺术作品,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使艺术更加引人入胜。当然,数字人的使用也引发了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其中涉及情感、创造力和自我意识等重要议题。 LaTurbo Avedon 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策展人,其身份和存在仅限于网络和虚拟世界。她是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人物,没有真实的身体和实体。LaTurbo Avedon 的创造者隐藏了她的真实身份,将她视为一个虚拟化的存在,意在探索虚拟现实和数字空间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作为虚拟艺术家,LaTurbo Avedon 在虚拟世界中创作各种数字艺术作品,包括图像、视频、虚拟现实艺术等。她的作品主题涉及数字文化、身份、虚拟身体和虚拟空间的概念。

LaTurbo Avedon 的作品展示了虚拟艺术和数字艺术的潜力,以及数字化时代对于创意和身份的重新定义。她的存在和创作形式探索了虚拟现实和真实现实之间的边界,引发了对于虚拟身份、虚拟社群和虚拟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在 ID 中,LaTurbo 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继续朝着创建认证者的方向发展。


image

3-22 ID.LaTurbo Avedon.2015145


AI 技术为数字人的建模、仿真、数据情感化提供了支持。表面


145 https://www.laturboavedon.com/portfolio


image

上,人工智能的出现只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的显现,然而这种技术给人际关系带来了巨大冲击,逐步瓦解现有的社会体系和情感表达。人类经过数万年的演化都是与周围真实的人进行交流沟通。虽然也一直在寻找一些新的交流对象,例如动物、外星人、超自然力量等,但在大众传播中我们所面对的交流对象一直都是人。人工智能带来了传播模型的革新,数字人成为人们新的交流对象甚至像初音未来(Hatsune Miku)成为虚拟偶像被二次元爱好者所拥护。


3-23146


初音未来(Hatsune Miku)是一个虚拟偶像角色,她是由 Crypton Future Media 开发的音乐合成软件 Vocaloid 的一个声音库的代表角 色。初音未来的声音由一位日本女性声优录制,然后通过 Vocaloid 软件合成音乐。她的虚拟形象通常是一个年轻的女性,蓝绿色双马尾发型是她的标志之一。她首次亮相于 2007 年,并很快成为日本和全球的流行文化现象之一。初音未来可以通过 3D 投影的方式呈现实际舞台,这种打破次元壁的演唱会,跨越了虚拟数字人与现实人类之间的互动极限。


146 https://m.weibo.cn/2462905490/4942172472213657


韩国作为全球偶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已经试图将韩流偶像数字化。2023 1 月,由游戏公司 Netmarble Kakao 联手打造的虚拟偶像团体MAVE 在韩国出道。团队由四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美国加州、法国巴黎、印尼雅加达和韩国济州岛,他们是 SIUZENATYRAMARTYMAVE 的首支单曲《Pandora》在 Youtube 上已经获得了超过 2000 万次播放和 44 万次点赞。


image


image

3-24 3-25147


2022 年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人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Z

世代,作为互联网原生一代,已经发展成为拥有 3.42 亿用户的庞大群体。这一代的年轻人对数字人产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是其最忠诚的拥趸。数字人在这个群体中备受关注,因为它们能够与Z 世代用户建立情感联系引发情感共鸣。当然,目前业界存在一种广泛的共识,即人工智能尚未真正具备情感和智能,其表现仅仅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处理,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和智能思考。虽然它借



147 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17A01X7F00?no-redirect=1&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助模拟人类情感和智能行为能够实现与人类的交互,但这种交互往往是基于预设规则和模式而不是真实的情感和智能。然而这种情况确实容易导致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假性亲密关系。由于人工智能能够回应人类的语言、模拟情感等,一些人可能会将其误认为真实的朋友、老师甚至伙伴。这种情感的投射是基于人类对互动的情感需求,但它并不代表人工智能真正具备情感和智能。类似的情况包括一些二次元爱好者过度沉迷于虚拟偶像,把她当作真实的偶像来崇拜。这种误解和假性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担忧。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确实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帮助和信息,但人类应该保持对其能力和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另一方面,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减少人类之间真实的情感互动和智慧交流,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复杂的情感模拟和智能表现,但真正的情感和智能是否能够被完全模拟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同时,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也很重要,以便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避免过度投射情感和认知到虚拟实体上。

艺术家宋婷以自身探讨开源文化和信息科技伦理的科幻小说《算力:幻想几何学》语料为数据集,应用rct Chaos Box 技术训练了AI虚拟人物Nüwa (女娲),赋予其“意志”。值得关注的是,Nüwa作为 AI 数字人与 NFT 结合的案例对二者未来的深化发展提供了范式。NFT 封存的权益使得藏家可在硬件中实时与女娲进行关于生命、意义、爱和死亡的对话。铸造为 NFT 的女娲不仅是一个动态的数字形象,也是一个可以和人类进行日常交流与分享情绪的虚拟生命——能够根据环境改变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在实现自身“意志”的同时积极地改变虚拟世界本身。Nüwa 被训练为具有繁育后代的能力,当然它的后代也使NFT 可以被转移到藏家的数字钱包。NFT 的特性使得 Nüwa 任何层面上的交互无法脱离智能合约。这样某种程度上,艺术


家创作的AI 数字人作为数据对象享有了版权。这可以看作 AI 艺术在捍卫版权问题上的初步尝试。


image


image


3-26、图 3-27 女娲:Metaverse 之母.宋婷.2021.148


数字人还在艺术教育和实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无需依赖外部资源或模特。最重要的是,数字人的创建推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进步,如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这不仅有益于艺术,还有助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如医疗、游戏开发和模拟。因此,数字人在当今艺术生态中不仅是创作的


148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77048139644963


灵感源泉,还推动了技术创新,丰富了艺术体验,引发了深刻的哲学讨论,成为艺术领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7.3.1 创作中的虚拟角色

数字人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虚构出的角色,主旨是服务于艺术作 品。例如,陆揚作品中的“子宫战士”和“DOKU”。陆揚的作品虽然看似光怪陆离其内在所要传达的信息非常艰涩深奥,因此需要数字人的形象作为一层“糖衣”帮助观众快速进入作品的语境当中。DOKU取自《大无量寿经》:“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是艺术家关于“数字转生”的深刻探讨,这也是DOKU 面部来自陆扬面部的 3D 建模的原因。艺术家与 FACEGOOD 公司合作,利用 3D 面部扫描技术,将自己的面部形态与面部肌肉运动扫描收录成数据从而完成 3D 建模。这种形象上的设定服务于陆揚企图打破时空的尝试,DOKU 作为虚拟角色是他对自己意识穿梭到不同的虚拟角色上进行数字降灵的艺术构想。

3D 动画作品《子宫战士》这件艺术品探讨了性别、身份和女性身体力量的主题。展现了雌雄同体的超级英雄“子宫战士”的各种超能力。其外形看似是一名男性,但能量的源头却是子宫——女性独有的孕育生命的器官。为了切合作品对自然世界中生物繁衍的法则的质疑,数字人被塑造成一个二次元无性别的战士。形象来源于女性子宫的形状和人类展开双臂、双腿并拢站立的形态。如同文中有提及的初音未来、Yona 等作为虚拟歌手,数字人具象的人形“皮”使艺术接受者能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在艺术传播角度来说,也有利于艺术作品的二次传播。


image


3-28 DOKU.2020.陆揚149


image


3-29 DOKU.2020.陆揚150


image


3-30 DOKU 与李宁合作视觉影片《运动的艺术》.2021.陆揚151


149 http://www.modernweekly.com/star/36707


150 http://mini.vogue.com.cn/voguemini/news_111gdf1282014189.html


151 https://m.weibo.cn/1782445853/4554830209354562


image


3-31 子宫战士 1920 × 1080 (HD) 高清 3D 动画.2013.陆揚152


艺术家经常采用拟人化的方式进行创作,将人类特征归因于人工智能。通过设计具有类人特征的数字人,艺术家企图弥合人与机器之间的差距,培养同理心和联系。人工智能的人类外形引申出了关于人类和非人类实体之间界限的讨论。它挑战了作为人意味着什么的传统观念,并触发了关于模糊这些界限的伦理和含义的讨论。

艺术家对数字人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外观的设计,并且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数字人的形象都与人类真实的形象有所偏差。不禁让人联想到恐怖谷效应153(Uncanny Valley),随着数字人类图像接近高水平的真实感,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与真实人类外表的微小偏差可能会引发不安或反感。艺术家和设计师经常通过故意偏离真实的人类外表来应对这种现象,以避免落入恐怖谷。他们可能会将某些特征风格化或夸大,融入非人类元素,或采用艺术诠释来创造一种独特的美学,保持一定程度的熟悉感,同时避免与超现实但不完美的表现相关的不适。

通过偏离真实的人类外表,艺术家可以探索新的可能性,挑战传统的美观念,并唤起情感反应。这种有意偏离现实主义的做法允许数


152 https://artlaborgallery.com/zh-hans/exhibition/uterusman/


153 是指人类在遇到与真人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物体或实体时所经历的不适或不安。


字人类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构建独特的身份,同时也减轻了恐怖谷效应的潜在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数字人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们对人类感知的理解的加深,艺术家和研究人员继续突破数字人类设计的界限,寻求在现实主义、美学和避免恐怖谷效应之间取得平衡。

譬如AI 歌手夏语冰是由人工智能小冰框架创造的虚拟数字人,能够绘画、作诗、唱歌。在 2022 年,曾登上央视《对话》栏目演唱

《路过人间》,其与真人无异的外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小冰框架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于 2014 5 月正式推出,目前,它是全球承载交互量最大的完备人工智能框架之一,技术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其中,在开放域对话、多模态交互、超级自然语音及内容生成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并且该框架注重人工智能在拟合人类情商维度的发展,强调人工智能情商。虚拟人夏语冰相关技术披露,小冰神经网络渲染引擎为 X Neural Rendering, XNR , 人工智能歌声生成模型是 DNN-V/X Studio 2.0 beta ,使用第九代开放域对话引擎X Conversational AI V9 ,人工智能绘画模型Al Creation / Chinese Painting Model 2019 年,在邱志杰教授的训练下夏语冰顺利完成研究生毕业创作。于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个展《或然世界》,并陆续在中国美院和杭州万科大屋顶美术馆举办的小冰的跨界艺术展《小冰,有期 ——微软小冰&艺术跨界展》。


image


3-32 夏语冰.2022154


image


3-33 或然世界.夏语冰.2019.155



15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44y1H7kV/?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b652f5ebdda5b4


4ad999e0cffd4912f6


155https://mp.weixin.qq.com/s? biz=MjM5MTUzMjg2Mw==&mid=2650620862&idx=1&sn=92ac6a5540fc


fd2e2457cc14b36cc898&chksm=bebdf1ee89ca78f84799e7588f8ba23d720eba59421b53cb260ab5cdcb612bc4dff9 2a65d4c1&scene=27


3.7.3.2 应用场景

数字人在艺术生态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公共领域的数字导览。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已经开始使用数字人艺术导览来提供更丰富和互 动的观展体验。借助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视觉呈现,使观众可以与其在展览中进行互动。观众通过触摸屏幕或语音指令与数字人进行对话向其提问有关展品的问题,数字人根据观众的提问提供详细的解答和背景知识。这样,观众能够获取艺术作品、文物的历史、创作背景等信息,进而深化对它们的理解和欣赏。其次,数字人通过动作和表情有效地传达情感和信息。例如,当数字人介绍一件艺术品时,它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对该艺术品的喜爱或赞赏,从而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再者,作为传统导览员的替代品数字人有能力给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体验。每个数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来选择合适的导览伙伴。往往传统导览的传播媒介具有一定局限性,通常是通过文字、图片和音频的形式来介绍展品。此时,数字人的可塑性便为导览的多维性提供了全新渠道,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成为虚拟推荐官、AI 讲解员以及参与宣传 片的拍摄。

一些文化遗产和历史场所也开始使用数字人艺术导览来介绍其历史和文化,虚拟数字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让文物和历史文化重获新生。另外,数字人艺术导览还被应用于一些公共艺术项目中,比方城市雕塑和街头艺术。并且数字人的导览功能在艺术教育和培训领域


也发挥着作用。学生通过与数字人的互动来学习艺术作品的历史、风格和技巧,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那么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出,数字人在导览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优化观展体验甚至打开全新的AI 艺术产业发展图景。推动我国公共领域的数字化趋势,为保护历史文化提供全新渠道。同时,为艺术与大众之间搭建了桥梁。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信息,展示了数字人艺术导览在我国公共场景中的应用:

1. 中国国家博物馆

采用了名为“艾雯雯”的数字人作为博物馆推荐官。借助三维与实景拍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观众进行互动。他串讲上下五千年,向观众介绍博物馆的展品和历史,回答观众的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导览体验。据了解,“艾雯雯”的形象设计依托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对中国女性容貌审美的领悟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代服饰的研究。依托于腾讯新一代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艾雯雯”拥有近似真人的形象以及逼真的表情动作。她的诞生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AI 科技前沿的融合;将是广大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跨越时空的朋友。


image


3-34 艾雯雯.2022156


image


3-35 艾雯雯.2022157


2. 敦煌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人“伽瑶”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以互动小剧场的直播形式在线上与观众普及敦煌文化与艺术作品。“伽瑶”通过人格化的内容传播敦煌文化让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碰撞中擦出火花。


156 https://www.sohu.com/a/570303204_114988


15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N4y1j7fc/


image


3-36 伽瑶.2022158


3. 湾区博物


在宣传片《探宝觅踪》中湾区博物馆首个虚拟数字人“岭梅香”作为重要角色登场。通过实景拍摄和数字三维建模场景相结合的形式让观众了解岭南历史文化。


image


3-37 岭梅香.2022159



158 http://gs.ifeng.com/c/8G5v1nEJpOP


15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g4y1K7qG/


这些案例展示了数字艺术导览在我国公共领域特别是博物馆和 美术馆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它们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丰富、互动和个性化的观展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艺术导览在公共场景中的应用还将继续扩展和创新。 AI 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更为多元的应用场景,也能使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以数字化的形态永久存在。

数字人的应用对艺术生态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它丰富了观展体验,通过与数字人互动,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艺术品,增强了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其次,数字人作为教育工具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更生动、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数字人吸引了更多观众参与艺术活动,尤其是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他们也能欣赏艺术作品。同时,数字人激发了艺术家创作的创新力,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工具。最后,数字人应用促进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鼓励艺术家和科技专家共同合作,创造更具创意和前沿性的艺术作品。综合而言,数字人的应用为艺术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多活力和生机,更广泛地加强艺术与大众的链接以及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纵使数字人在公共导览中提供了便利和优势,但仍旧存在一些弊端和隐患。具体而言,使用数字人导览可能使人们过度依赖技术,降低了他们对艺术品的真实感受和欣赏能力。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字人导览,游客可能会过于专注于屏幕上的信息而忽视了艺术品本


身的细节和情感传达。其次,数字人导览可能会削弱与实际导游或志愿者互动的机会。与有生命力的导游互动可以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因为他们可以回答问题、分享故事和提供个性化的解释。数字人的应用可能会削减这种互动,使参观者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减弱了社交和教育方面的体验。甚至引发就业危机—传统导览员或导游失去工作机会。

再者,数字人导览的应用将导致游客过度拍照和自拍,而不是专注于艺术品本身。这可能会干扰其他游客的体验,同时也降低了参观者的专注度,使他们错过了与艺术品亲近的机会。最后,数字人导览的应用还可能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应用可能需要访问游客的个人信息,引发了隐私担忧。此外,数字人应用可能会受到黑客攻击,从而导致感信息泄露或导览过程中的干扰。

综上所述,数字人的应用为艺术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多活力和生机,更广泛地加强艺术与大众的链接以及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弊端,如降低真实体验、减弱与导游互动、分散注意力和引发隐私问题。因此,在采用这些技术时,需要仔细权衡利弊,以确保艺术生态仍然能够保持其原有的价值和魅力。与此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这些问题,譬如关注隐私保护、提供培训以减少技术依赖性、确保安全性等方面的举措。